《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甜心一包養網踐》白皮書 _ 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發展門戶

requestId:68b4826b644d06.05486547.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4日發表《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白皮書。全文如下:

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

(2021年6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為人民解放和幸福而奮斗

二、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執政方略

三、筑牢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制度

四、促進各項人權全面發展

五、依法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六、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發展

七、豐富發展了人權文明多樣性

結束語

前言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產黨的100年,創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奇跡,譜寫了人權文明的新篇章。

100年前,在中華民族面臨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擔負著救國救民使命的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開啟了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奮斗的嶄新歷程。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為有效保障人民各項權利和自由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牢固制度基礎。經過艱辛探索,中國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堅持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發展道路。

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心懷天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堅定維護世界和平,堅持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積極參與國際人權事務,為全球人權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為人民解放和幸福而奮斗

(一)近代中國人民的人權慘遭踐踏

中華民族是有著5000多年輝煌燦爛文明史的偉大民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中國綜合國力曾長期居世界前列。但到清朝(1636-1911年)的中后期,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由于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甚一日,由于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中國的發展開始陷入停滯,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慘遭壓迫奴役,陷入深重苦難之中。

從1840年開始,列強通過對中國的多次侵略戰爭和其他方法,與中國政府簽訂了數以百計的不平等條約、章程、專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攫取種種特權,構建起殖民、掠奪中國的系統性結構。列強入侵及其殖民政策,包養軟體成為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鎖,中國人民的尊嚴和生存權利遭到嚴重踐踏。

國家的不幸就是人民的不幸。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之下,饑餓、貧窮、落后、挨打,是近代中國人權狀況的真實寫照。

近代中國人民遭遇的生存危機是全方位的。在經濟上,中國的農業生產力落后,土地兼并加之苛捐雜稅,自然災害加之戰亂破壞,導致大量農民破產淪為雇農甚至流民;工商業雖有一定發展,但規模小、產量低、結構失衡,并且受到外國資本和國內官僚資本的操控,難以為國計民生提供有力支持。經濟衰敗、民生凋敝,人民在生存線苦苦掙扎。據估算,當時全國有80%的人長期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幾乎每年都有幾萬乃至幾十萬人因饑餓而死。

除了物質上的匱乏,中國人民還面臨病疫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貧瘠。當時的中國疫病橫行,鼠疫、天花、霍亂等傳染病肆虐,幾乎無年不疫、無省不疫,加之醫療條件差,民眾健康狀況十分惡劣,舊中國人均壽命僅有35歲。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4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小學實際入學率不到20%,高等教育在校生僅有11.7萬人。對于當時中國人民的悲慘遭遇,毛澤東曾指出,“中國人民的貧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見的”。中國人民的生存權都無法得到保障,更遑論其他基本權利。

(二)中國共產黨擔負起救國救民使命

面對山河破碎、生靈涂炭,許多獻身于民族進步事業的仁人志士發動了農民起義、洋務自救、維新改良、資產階級革命等不同形式的救亡圖存運動,但都沒能使中國人民脫離被壓迫被奴役的悲慘境地。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重任,歷史地落在了中國共產黨肩上。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人民的命運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一條屬于廣大人民的人權保障之路開始鋪就。中國最早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如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將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與人民切身利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他們包養深刻地認識到,只有通過革命,才能真正爭取與維護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權利,使中國擺脫積貧積弱,使中國人民擺脫苦難屈辱。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無產階級政黨的面貌出現,通過各種綱領、主張、宣言,鮮明地宣揚了救國救民和爭取人權的立場與主張。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國共產黨人權思想之本。中國共產黨以鮮明的人民立場,贏得了中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核心力量。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人權保障實踐

在領導人民爭取自由解放、實現當家作主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斗爭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將馬克思主義人權理論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開創了既符合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權保障之路。

自大革命時期(1924-1927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就將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生存權作為重要任務。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蘇維埃政府頒布并實施了土地法,不僅讓農民在政治上翻身,而且在經濟上分到田地,獲得基本生存權利。全面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年),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權的條例細則,領導陜甘寧邊區實行“減租減息”政策。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保障人權、解救民生,領導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等文件,在擁有1億多人口的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消滅了封建生產關系。中國共產黨還積極組織生產運動,確保自給自足,鼓勵發展私營工商業,出臺社會優撫等政策措施,努力保障民生。

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人權保障的主要任務。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陜甘寧邊區實行普選制度,給長期受到壓迫的人民以參政議政的權利。抗戰時期,抗日根據地實行“三三制”,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共產黨員、黨外進步人士和中間派各占1/3)。這些政策和制度,大大提高了人民群眾參與革命、參與政權管理的熱情。

保護婦女合法權益。中共中央制定有關婦女解放和改革婚姻家庭問題的政策綱領,各邊區政府特別是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先后制定適用于全蘇區的婚姻法和婚姻條例,廢除封建包辦買賣婚姻,禁止蓄婢納妾,確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婚后所得財產為夫妻共同財產,第一次使廣大婦女在人身上、經濟上獲得了解放,提高了廣大婦女的社會地位,激發了婦女參與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

文教衛生事業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區發展起來。中央蘇區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勞苦大眾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并興建學校,組織各類講習班,著力提高人民群眾文化水平。在陜甘寧邊區,政府采取夜校、讀報組等方式掃除文盲,并因陋就簡開設中小學校,創辦魯迅藝術學院、延安自然科學院等高校與研究機構,努力發展文化科學事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省、縣、區三級設立衛生部(科),大力建設工農醫院、貧民診所和公共衛生所,培養醫務人員,組織群眾性防疫衛生運動,明顯改善了人民醫療衛生狀況。

(四)新中國為保障人權開辟廣闊道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人民權利新的時代到來,標志著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遭受剝削、壓迫和奴役歷史的終結,也標志著一個包養網VIP共產黨領導的東方社會主義大國人權實踐新的開始。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制定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在政治建設方面,建立和鞏固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確立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制度上保障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在經濟建設方面,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激發了人民群眾巨大創造力;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保證了人民平等參與經濟發展和分享勞動成果。在社會建設方面,頒布實施婚姻法,“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促進教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建立起省、市、縣和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建立勞動保險和社會救濟制度。在民族政策方面,反對和否定民族壓迫和歧視,堅持民族平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法制建設方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并實施其他重要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第二個階段: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生存權、發甜心花園展權和各項基本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中國人權事業得到大發展。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一場偉大包養網革命。中國共產黨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和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努力以發展促進人權保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作為國家治理的一條重要原則,促進人權事業發展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保障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人權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第三個階段: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中國人權事業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包養價格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扎實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大理念成為廣泛共識。

二、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執政方略

(一)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保障人權夯實法治基礎。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規定公民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身等方面享有的廣泛權利與自由。1982年12月,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現行憲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提前到第二章,置于第一章“總綱”之后,更彰顯了公民權利的重要地位,同時也擴大了權利保護的范圍。此后,全國人大又分別在1988、1993、1999、2004、2018年五次通過憲法修正案,從基本經濟制度、分配制度、保護公民私有財產、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不斷加強對人權的保障。

2004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正式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由此,“尊重和保障人權”就成為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原則,也成為所有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和法律義務,一切法律法規規章包養站長規范性文件都不得與之相抵觸,任何與之相違背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認真實施憲法,帶頭履行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責任。中國通過健全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發展國家各項事業等,推動憲法實施,落實憲法規定的人權保障原則和精神。建立適合政治制度和基本國情的憲法實施和監督機制,設立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推進合憲性審查,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確保憲法規定落到實處,更好維護憲法權威。

(二)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執政理念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中國共產黨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執政為民,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貫穿于執政和自身建設之中。

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首次將“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大會報告之中。2002年召開的中共十六大,重申“尊重和保障人權”,并將“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內容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中。2007年召開的中共十七大,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寫入大會報告,并將“尊重和保障人權”正式載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出發,更加注重健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體制機制。2012年,中共十八大將“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寫入大會報告,并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2014年,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增強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明確提出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和重點領域立法,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實現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人權得到切實保障”是整個“十三五”期間法治建設的一個主要目標。

2017年,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包養網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共十九大報告繪就了中國人權事業的美好藍圖: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體人包養網單次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中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包養網,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2020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權事業全面發展”等作為中國發展的更高目標。

(三)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國家發展規劃

從1953年到2021年,中國已制定了十四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對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發展作出安排。

根據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2021年3月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具體提出了未來五年及十五年中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建設的目標、任務、方針、措施。其中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發展思想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精神。

保障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特別是工作權利、基本生活水準權利、社會保障權利、健康權利、受教育權利、文化權利、環境權利、財產權利等,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存發展。國家制定各項事業發展綱要、規劃、計劃等,不斷推進公民基本權利保障。僅過去十年,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就制定并實施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11-2020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中國殘疾人事業“十三五”發展綱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幾十個涉及多領域的保障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政策文件。國家還就保障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特別是保障公民的人身權利、獲得公正審判的權利、宗教信仰自由、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等,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性制度和措施。

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倡議,自2009年以來,已制定實施3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連續制定人權行動計劃的國家。目前,第4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制定工作也已展開。中國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已實現與國家發展規劃的對接和統一。

三、筑牢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制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建立起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為主要內容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為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一)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權保障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首要的公民權利。選民或選舉單位有權依照法定程序選舉代表,并有權依照法定程序罷免自己選出的代表。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嚴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集體行使國家權力,集體決定問題,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至少舉行一次。第三,人民代表大會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第四,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對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法律和其他議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或者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截至2021年4月,全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共有262萬多人。各級人大代表來自各民族、各行業、各階層、各黨派,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均有相當數量的工人、農民代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工人、農民代表占總數的15.7%。為保證國家的權力真正掌握在全體人民手中,代表在履行職責時,必須反映和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代表有權依法提出議案、審議各項議案和報告、對各項議案進行表決,在人民代表大會各種會議上的發言和表決受法律保護。

實踐充分證明,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各族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牢牢地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政黨制度的人權保障

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也有別于一些國家實行的一黨制。在中國,除了執政的中國共產黨外,還有8個民主黨派。各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也不是反對黨,它們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政”,是中國政黨制度的基本特征。這一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實踐中確立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偉大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優越性。

中國共產黨廣開言路,通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的主要內容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重要方針政策、重要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中國共產黨就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決策前和決策執行中,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直接協商,在人民政協同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協商。

據不完全統計,中共十八大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意見建議730多件;自2018年3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至2021年4月,全國政協共收到提案23048件。許多意見和建議被采納,為凝聚共識、推進國家現代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實現了執政與參政、領導與合作、協商與監督的有機統一,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有利于保障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和要求,有利于傾聽人民呼聲、反映人民愿望、增進人民福祉,在內容上體現了人民的權利訴求,在程序上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人權保障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始終保持國家完整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